当前位置:循环首页>正文

消费果糖而不是葡萄糖与致动脉粥样硬化血脂水平密切相关

Fructose but Not Glucose Consumption Linked to Atherogenic Lipid Profile

作者:国际循环网   日期:2007/8/28 14:18:00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果糖是美国和其他地方用于绝大多数软饮料增甜的一种糖类,相对于葡萄糖,果糖与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指标升高密切相关,这是一项针对超重/肥胖成年人所作的短期研究得出的结果。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营养系的Peter J. Havel及其同事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美国糖尿病协会第67届科学会议上公布了这些研究结果。

Havel说:“对于绝大多数人群而言,软饮料消费是饮食中果糖的最大来源。当然,果糖也存在于水果中,但是,它们在其中的含量要低得多,同时,水果中含有许多其他的营养素。”

Havel及其同事研究了23例体重指数为23??35 kg/m2的受试者。在研究开始时,受试者在临床机构停留2周,期间消费的是能量均衡饮食,饮食中包含有中等(30%)水平的脂肪和55%的碳水化合物。然后测量受试者的基线血液指标。

随后,受试者开始为期8周的门诊干预,饮料中的能量供应占到他们每日所需能量的25%。饮料中加用果糖(n=13)或葡萄糖(n=10)作为甜味剂。受试者饮食中的其他成分自己选择。

在8周干预结束时,受试者返回临床机构,再停留2周,饮用葡萄糖或果糖增甜的饮料,同时给予与研究开始2周相同的能量均衡饮食。相对于基线值,果糖组的24小时餐后甘油三酯水平升高212% ± 59%(P<0.0001)。与之不同的是,葡萄糖组的甘油三酯水平约降低1/3(30% ± 23%)。另外,果糖组空腹血浆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小而密LDL-C、餐后残留脂蛋白(RLP)-甘油三酯和RLP-胆固醇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相反,葡萄糖组这些指标的水平保持不变。

研究也显示,果糖组受试者血浆中作为致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氧化型LDL-C(P<0.0001)、细胞内粘附分子(P<0.05)的水平也升高,但是,葡萄糖组的这些指标没有升高。

研究人员指出:“从1977年到2001年间,含果糖的加糖饮料的消费量共增加了135%,这可能是导致代谢综合征发生率升高的一种因素。”Havel说,美国绝大多数的软饮料是经果糖含量高的玉米糖浆增甜的,玉米糖浆中约含有55%的果糖和45%的葡萄糖。Havel指出:“目前已知的情况是,经肝脏代谢后,果糖进入脂肪合成途径的可能性大于葡萄糖。因此,出现这些结果不足为奇,只是,其中某些指标改变的幅度太高,出人意料。”

“尽管这是一项中期报告,然而,这些结果确实提示,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高脂血症危险的人应该限制果糖作为甜味剂的饮料的消费量。然而,还不确定是否存在果糖不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消费水平,以及该水平是多少。”

Amy Hess-Fischl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综合糖尿病中心青少年糖尿病项目组的糖尿病教育家和研究协调者,她在本次会议上说,尽管这项研究是在超重和肥胖人群中进行的,但是,其他研究提示,果糖的致动脉粥样硬化效应也可能出现于体重正常的人群中。

不过,Fischl说:“对果糖消费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还存在争议。根据这些研究的结果,果糖消费占到总能量的25%会产生不良效应,而另一项研究发现,果糖占总能量的17%就会产生不良影响。”

Fischl说:“发现果糖消费的安全界限将是以后研究的关键,并且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来确定果糖对哪些人群的危险最大。只有到那时,根据这些研究的结果,医疗卫生人员才能够建议:限制含果糖饮料的消费可能有益于健康。”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67th Scientific Sessions.

版面编辑:国际循环



果糖血脂

分享到: 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贤纳士
声明:国际循环网( www.icirculation.com)对刊载的所有文章、视频、幻灯、音频等资源拥有全部版权。未经本站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15014970号-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17-0063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35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50541号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 2004-2024 www.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名称:北京美赞广告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乙12号天辰大厦1座1409 电话:010-51295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