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循环首页>正文

[CAFS2008]心房颤动药物治疗研究进展——北京协和医院方全教授专访

作者:国际循环网   日期:2008/7/12 14:58:00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房颤治疗药物除了传统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以外,又新加了以前认为主要作用不是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和他汀类药物,二者都具有抗炎作用,而房颤的发生可能与炎症有关,临床应用证明其可以减少房颤的发生。


 

《国际循环》:心房颤动(房颤)药物治疗研究有何新进展?药物治疗发展前景如何?相比于消融术治疗房颤,药物治疗有何优势?

方全教授:房颤治疗药物除了传统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以外,又新加了以前认为主要作用不是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和他汀类药物,二者都具有抗炎作用,而房颤的发生可能与炎症有关,临床应用证明其可以减少房颤的发生。其次,在急性的房颤转复方面,伊布利特在国外已经成为首选的药物,它具有高效的转复房颤尤其是房扑的作用。目前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批准了它的相关使用。此外,房颤预防方面决奈达隆的应用被看好,以往应用的胺碘酮含碘的基团,在临床上会有非心脏性的并发症,而决奈达隆不含碘,在现有的临床试验中有可以和胺碘酮媲美的疗效,但是又明显减少了胺碘酮应用的副作用,在治疗房颤方面非常有前途。

目前房颤转复在药物方面的误解在于:第一,认为西地兰能够转复房颤,因此常常首先应用西地兰。而最新美国ACC/AHA/ESC指南明确指出用洋地黄转复房颤(III类建议)属禁忌证。第二,普罗帕酮应用过于普遍,常常是室性和室上性都应用,房颤当然也不例外。但其最大的问题在于部分患者有心功能障碍,普罗帕酮可能造成严重副作用。第三,房颤的转复可以选择胺碘酮,但是胺碘酮的起效不如伊布利特和普罗帕酮快,ACC/AHA/ESC指南建议7天以内的房颤,胺碘酮是ⅡA类选择,而伊布利特和普罗帕酮是Ⅰ类选择。对于急性房颤伊布利特在静脉注射后几小时内即可起作用。但对于超过7天的持续房颤转复胺碘酮与伊布利特都是Ⅰ类选择。

药物治疗相比于消融术治疗房颤有其独到之处,当药物治疗无法到达目标时,消融也许能够有效控制心脏节律。但如果在急诊室接诊房颤患者时,立刻进行房颤消融是行不通的,因为决定消融前首先需要进行严格评估,如心房内有无血栓,有无基础疾病如甲亢等。因此首先必须控制心室率,其次是评估是否值得转复及其可行性,最后明确是否存在造成房颤的原因。当然部分患者可能根本无法查明原因,是所谓孤立性房颤,也有可能原发灶就在肺静脉的某个部位,这种有典型特征的患者如果采取消融会有很好疗效。药物治疗和消融术治疗房颤是互相补充的关系。

《国际循环》:房颤药物治疗中如何选择节律或室率的控制,节律或室率的控制对患者的临床获益而言有何不同?

方全教授:我个人的观点是,窦性节律肯定要比房颤好,因为这是人类进化这么久所天然形成的生理特征,心房和心室的共同作用才能维持很好的血液动力学效果。持续房颤转为窦律并维持的成本比房颤心室率控制更高的时候,医生才面临如何解决心室率控制的问题。而在急诊室首先应该室率控制,然后再考虑恢复窦律还是维持心室率,室率控制是第一步,然后做评估来决定第二步。

问题的根本在于是花多少成本,有的患者节律控制很容易,临床上最常见的是预激综合征伴发的房颤,很容易经旁路消融而根治房颤。对这种房颤的处理大家都会很容易做出决定,这种患者房颤时心室反应非常快,消除旁路后所有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但是有些房颤患者在尝试使用各种药物后仍不能维持窦性心律,而且由于药物而发生严重副作用,这时最明智的选择是放弃维持窦性。

当然,现在的选择很多,如果药物治疗不能有效控制节律的时候,可应用消融治疗。总的来说在窦律和室率控制的选择方面,只要能维持窦性心律且成本不高,都应该以窦性心律作为第一选择,只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将室率控制作为替代选择。

是否转复和维持窦律,应该如何进行评估?如果患者的基础疾病没有控制,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左心房内径>55mm、房颤持续时间超过1年及高龄患者,应该或者倾向选择室率控制。以往节律控制的条件比较严格,但是随着药物进展和消融技术以及设备的改善,心室节律控制的条件已经放得很宽,标准不断在变化。当技术不成熟,各方面都没有到达一定水平的时候,治疗的把握不大。但是随着各方面的进展,经验逐渐成熟,各个医院选择患者的尺度已大不一样。某些经验积累较多的医院开始采用较为宽泛的标准,而另一些医院则仍然将适应征限定在阵发性房颤病例。今后可能会出台参考标准来作为基本要求,但是在具体操作的时候还是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做出选择。

《国际循环》:抗凝治疗是房颤治疗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您对抗凝治疗的临床策略有何建议?

方全教授:抗凝治疗的确在房颤治疗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但也存在一些难处。首先,以前我们对抗凝治疗的认识不足,对房颤的患者常常不进行抗凝治疗,脑卒中的发生率很高,发生脑卒中心内科大夫不知道。因为脑卒中后患者再也不来心内科,他们都去了神经科。现在大家开始越来越重视抗凝治疗。但应注意的是抗凝过度问题。抗凝强度的需要可能和人群差异有关。西方人的凝血机制一般要强于亚洲人,他们容易止血,如果我们完全采用西方的标准,如从凝血酶原时间(PT)和测定试剂的国际敏感指数(ISI)推算出来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3,则国人出血率可能较高。其次,理想和现实存在差异,有的患者在换瓣术后服用华法林每日1片,而实际使用该药应个体化的,如果不进行监测,患者很有可能在某种情况下突发脑出血死亡。此外,老年患者由于血管弹性很差,一旦出血就很难止血;有些老年患者容易忘记是否已经服用药物而导致重复服药。因此我们建议:第一,针对中国患者我们仍然需要探索合理的标准;第二,应该切实做到监测抗凝强度;第三,落实合理和按照医嘱给药,避免漏服和重复用药。第四,密切关注药物之间的作用。如抗菌素抑制肠道内细菌,影响维生素K生成以及对凝血机制的影响。总之,房颤的药物抗凝治疗仍是有待攻克的难题,我们应为之继续努力。

 

 

版面编辑:杨新象



方全心房颤动ARB他汀类药物

分享到: 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贤纳士
声明:国际循环网( www.icirculation.com)对刊载的所有文章、视频、幻灯、音频等资源拥有全部版权。未经本站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15014970号-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17-0063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35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50541号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 2004-2024 www.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名称:北京美赞广告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乙12号天辰大厦1座1409 电话:010-51295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