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脑血管疾病分类II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定义为发作性、短暂性、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发病基础为血管源性,迅速起病,持续时间短(5分钟,通常1分钟内症状达到高峰),持续时间不定,通常为2~15分钟,偶尔为1天(24小时)。每次发作时症状均快速缓解或消失(最多数分钟)。如果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则缓解所需时间也相应较长。每次发作均未遗留永久性神经系统症状。
现有定义
在脑血管疾病分类II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定义为发作性、短暂性、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发病基础为血管源性,迅速起病,持续时间短(5分钟,通常1分钟内症状达到高峰),持续时间不定,通常为2~15分钟,偶尔为1天(24小时)。每次发作时症状均快速缓解或消失(最多数分钟)。如果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则缓解所需时间也相应较长。每次发作均未遗留永久性神经系统症状。
1975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分类中将TIA持续时间设定为24小时。这是因为如果症状在24小时之内缓解,则很少遗留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脑梗死的可能性很小。研究发现,出现神经功能缺失症状的患者多数在起病7天后症状缓解。
1975年NIH关于TIA的定义有助于临床工作的开展以及脑卒中风险的预测,获得普遍接受。
以组织学改变为依据的定义
根据TIA传统定义,非专科医生不易于掌握TIA的诊断和治疗,容易延误诊治。
Shah对10个中心、18项研究中的818例TIA患者的弥散加权成像(DWI)表现进行总结,发现35.8%TIA患者在DWI上出现病灶(95%CI:32.6~39.2)。Redgrave对19项研究中774例TIA患者的DWI结果进行总结,发现局灶性肌无力、失语、构音障碍、持续时间≥60分钟、房颤和ICA狭窄≥50%与DWI阳性存在相关性,而年龄≥60岁、高血压史、血压(BP)>140/90 mm Hg和糖尿病史与DWI阳性之间无相关性。
TIA工作组参考2000年会议精神,推荐以组织学改变为依据的TIA定义:发作性、短暂性神经功能缺失,发病基础是局灶性大脑或视网膜缺血,典型者持续时间<1小时(但是不绝对),无急性脑梗死表现(体征、影像学或其他)。该定义的优势在于:首先,将患者放在首位,为每位患者提供最佳诊断;其次,更多地结合TIA病理生理改变;再次,时间限制不绝对,允许持续时间超过1小时的例外情况发生;最后,影像学检查并非必要条件,在未进行影像学检查的情况下,如果无神经系统体征,也可诊断为TIA。
对于临床实践和临床研究来说,建议采用以组织学改变为依据的TIA定义。对于流行病学研究和医疗规划,在统计发病率时,建议结合传统定义、临床体征及影像学表现来判断。
我们是否应该坚持临床定义
临床定义有助于临床工作的开展,以及脑卒中风险的预测,获得普遍接受。在下列临床情况下尤为适用:神经系统症状持续时间>24小时;仅根据临床表现能够明确病因和预后,如短暂性全面遗忘症;无法完成头颅影像学检查时。
影像学不能替代临床诊断。这是因为在多数情况下,仅根据临床表现即能做出诊断并判断预后。此外,仅根据影像学结果做出诊断,诊断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率升高。非脑血管疾病,如癫痫,在DWI上也可显示病灶,而少数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明确的患者DWI正常。所以,从研究角度而言,我们需要坚持临床定义。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TIA的发病诊断和预后都会随之发生改变,而坚持临床诊断有助于保持一贯性。
从脑卒中治疗而言,仅根据临床表现制定的治疗方案,使患者受益最多。在制定治疗方案时越是依赖于辅助检查(如头颅MRI、血液生化指标),患者受益越少。过多的依赖于辅助检查,给国家和个人均会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TIA临床定义在临床实践和研究中仍然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需要进一步改进。
我们是否需要影像学资料
在Coutts等的前瞻性研究中,180例TIA或小卒中(NIHSS≤3)患者入组,12小时内完成临床评价,24小时内进行头颅MRI检查。主要终点为90天内脑卒中复发的患者比例。研究目的在于比较TIA后两天内发生卒中危险的新模型(ABCD2)评分和ABCD2评分+头颅MRI表现(DWI病灶和血管狭窄程度)对脑卒中复发风险的预测能力。研究结果表明,ABCD2评分结合头颅MRI检查有助于对脑卒中复发风险的判断和分级。
影像学检查的理想情况:急诊临床症状评价后立即完善头颅MRI检查,同时完善血管影像学检查,包括颅内和颈部血管检查(MRA和/或CTA)。CT/CTA有助于确定大多数脑卒中复发高风险患者,高分辨DWI有助于早期发现新鲜梗塞灶。
结论:头颅影像学有助于风险预测。头颅MRI检查对于脑实质病变更为有效。尽快完善血管影像学检查对患者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