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1月10日编者按:近年,随着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不断攀升及血脂对心血管疾病作用的日趋明朗,对防治血脂异常的关注度也在不断升温,虽然国际及国内血脂异常防治的相关指南不断出台,但血脂异常干预的达标率却并不乐观。而此达标率不高的现状被部分归咎于目前血脂检验的报告单与《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不相适应。在此背景下,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与北京大学乔治医学中心发起、辉瑞制药提供资助的临床血脂检验报告单改革试点项目(LEADING),于2010年3月31日拉开帷幕。
实践与指南差距显著,改革势在必行
为实现领跑健康中国2020的宏伟战略目标,慢性病防治已成为政府、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其中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脑卒中所导致的社会负担正日益显现出来。据1991年-2000年中国慢性病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心脑血管病死亡率在逐年上升,每年有3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总死亡的45%(图1),估计到2020年心脑血管病死亡将上升为死亡排序的第1位。众所周知,血脂异常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降低心血管事件应以降低LDL-C作为治疗的首要目标。
2000年第一次全国血脂临床控制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仅26.5%患者的血脂水平达到了1997年《血脂异常防治建议》推荐的目标水平;2004-2006年第二次全国血脂临床控制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仅34%的患者血脂水平达到了ATP III推荐的目标水平,仅50%的患者血脂水平达到了《指南》推荐的目标水平;虽然经过专业人士的努力后达标率有一定提高,但现状仍不乐观。《第二次中国临床血脂防控现状多中心协作研究》结果显示危险分层越高的患者其血脂达标率越低(图2)。而且接受降脂治疗患者的长期依从性很差,研究结果显示,1、2、3年的依从性分别为69%、53%、44%。如果要改善临床血脂异常治疗现状,推动《指南》实施,提高达标率,需分析并缩小临床实践和《指南》之间的差距。
北京大学乔治医学中心的武阳丰教授分析实践与《指南》间的主要差距为:1、观念上存在差距;2、能力上存在不足(知识和技能掌握);3、患者对血脂异常的知晓率和治疗率很低;4、调脂治疗的城乡差别;5、非药物治疗的应用不足;6、药物的应用不充分;7、调脂药物的安全性监测不足;8、临床血脂检验报告方式不协调;9、高危和极高危患者达标率低;10、调脂药物治疗的长期依从性不高。
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可能与患者、医师/医疗机构、药物、政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有关。缩小实践和《指南》差距的主要措施包括:树立临床获益源自血脂控制达标的科学观念;学习指南,提高医生的知识和技能;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有效提高公众和患者防治血脂异常的意识和能力;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建立更适合慢病防治的政策和体系;改善治疗依从性。而为了配合上述措施的实施,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发起了临床血脂检验报告单改革试点项目,旨在探索通过改革临床血脂检验报告单以增加血脂异常的知晓率、治疗率与达标率的模式,进而推动《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的推广与执行,进一步提高冠心病一、二级预防的水平。
临床血脂检验报告单改革试点项目——领跑健康中国2020的先行者
2007年5月底《指南》的正式发布,推出了我国自有的血脂异常防治目标,根据患者危险分层的不同,设定不同的血脂控制目标值。《指南》对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水平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血脂异常和冠心病防治十分复杂,在近期完成的我国第一、二次临床血脂控制状况多中心协作研究所揭示出的达标率不高的情况被部分地归咎于目前血脂检验的报告单与《指南》不相适应。
现行的临床血脂检验报告单采用“一刀切”的固定参考范围,与《指南》所倡导的“不同危险程度的患者、不同的胆固醇目标”的理念相悖(图3)。中日友好医院尝试在报告单背面附上《指南》《血脂水平分层标准》、《血脂异常分层方案》、《血脂异常患者开始调脂治疗的TC和LDL-C值及其目标值》,便于临床医生根据患者合并危险因素的情况,制定个体化降胆固醇治疗方案和目标值,决定何时启动他汀治疗;同时也帮助患者全面了解自己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程度,利于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结语
中国慢病即将出现井喷,公共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卫生部正式提出健康中国2020战略,以心血管疾病防控为支点,撬动慢病防控的宏伟大业。临床实践需要指南的指导,但临床实践与指南出现明显差距,传统血脂检验报告单已成为指南指导临床实践的障碍,变革刻不容缓。此次临床血脂检验报告单改革试点项目必将促进“加速指南实施进程,领跑健康中国2020”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