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年会于2010年9月16~19日在厦门开幕。 本次学术年会以"创新与提高、推广与普及"为主题,会议展示了近年来我国在心律失常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领域所取得的瞩目成就,荟萃了我国在心律失常诊治、心脏电生理及起搏领域的丰硕成果,为与会学者搭建了一个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国际循环》记者对本次大会进行了全程采访记录,现撷取部分专家访谈及会议热点,为广大读者呈现一场异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在本次大会上,我国心脏电生理、介入治疗领域的著名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作了题为《破碎电位消融在心房颤动治疗中的地位》的报告,为广大临床工作者带来了关于破碎电位消融治疗的更全面、更前沿的信息,引起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国际循环》记者就破碎电位消融治疗采访了马长生教授,现将采访精华内容与广大读者分享,
《国际循环》:碎裂电位(CFAE)消融是近年兴起的一种心房颤动消融方法,多用于持续性心房颤动和永久性心房颤动的消融,消融终点为碎裂电位消失及心房诱发刺激结果阴性。但对于大左房的心房颤动患者,因其左房大,逐点找破碎电位的时间就长,要找全碎裂电位也更困难。马教授在大左房的碎裂电位标测及消融方面的经验,能否与我们大家分享?
马长生教授:CFAE消融由美国Nadamanee教授首先提出并应用于临床,消融CFAE的识别和消融终点以及导管操作技巧受术者经验影响很大,其单中心研究报道可获得较高成功率。然而迄今为止,该术式的高成功率尚未被其他电生理中心所复制。环肺静脉消融基础上联合CFAE消融改良心房颤动基质可能一定程度上提高消融成功率。就CFAE标测及消融经验而言,我个人认为对于左心房增大的心房颤动患者,标测及消融CFAE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CFAE的识别:心房电图碎裂,由2个或2个以上的转折组成和/或呈连续的碎裂波组成紊乱的基线;心房电图的周长很短,常≤120 ms伴或不伴有多个电位;振幅常在0.06~ 0.25 mV之间。由于CFAE的振幅较低,标测时需注意噪音的干扰,腔内电图记录的滤波常设置为30~500 Hz。对于肉眼识别和辅助软件识别,目前的研究认为两者无显著性差异。2. 标测部位:双心房顺序标测,对于CFAE常见区域如肺静脉前庭、房间隔、左房顶部、冠状窦近端等部位,尤其需要主要的是,部分患者还需要右心房标测和消融。3. 关于消融:消融部位应包括CFAE局部及其周围区域,目前在我们中心,消融功率设置为35 W,盐水灌注速度为17 ml/h(冠状窦内消融时功率降为25 W,盐水灌注速度设为30 ml/h),单点消融终点是CFAE消失或累计消融时间大于30 s,整体消融终点包括持续心房颤动终止或者全部CFAE消失,有时对已消融部位需重新标测,恢复者需再次消融。
《国际循环》:对于永久性心房颤动及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复发,我们有些电生理医生往往是环肺静脉隔离、左前线性隔离、CFAE消融、心房心外膜神经节丛消融等一起上,实行地毯性轰炸。马教授对此有何看法?您是否认为完全的,充分的CFAE消融就可以达到以上术式的作用?
马长生教授:目前对于单纯碎裂电位消融这一术式,除了Nadamanee教授单中心之外,尚无其他中心能取得高成功率。Nadamanee教授本人认为其他中心之所以未能复制其高成功率可能与右房未消融、消融功率、单点消融终点、整体消融终点、标测消融的全面性等有关。在我们中心,曾一度尝试过肺静脉隔离基础上联合左CFAE电位消融的术式,同其他电生理中心一样,亦未能复制Nadamanee教授的高成功率。对于慢性心房颤动,目前报道成功率最高的是法国波尔多电生理中心,其采用步进式的消融策略,左心房大面积消融,消融范围包括肺静脉前庭、去电位消融以及左心房线性消融,高成功率的背后是较长的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左心房大面积的消融以及相应的风险等。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高度依赖于术者的经验,而双心房碎裂电位的标测和消融则对经验可能要求更高。事实上,对持续性心房颤动CFAE的标测发现,CFAE集中的部位往往亦分布在肺静脉前庭、左心房顶部、二尖瓣峡部以及冠状窦内等部位。近年来本中心提出了持续性心房颤动的203L消融策略,即行环肺静脉消融、左心房顶部线消融、二尖瓣峡部消融及三尖瓣峡部消融,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隔离以及所有消融径线均实现完全传导阻滞。该策略消融术式固定,方法相对简化,避免了左房大面积消融所致的左心耳延迟等不良后果,初步结果显示疗效满意。
《国际循环》: 请您谈谈今后生理性起搏的发展方向?心脏起搏在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治疗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您如何看待当今的应用和发展?
马长生教授:生理性起搏发展方向即起搏越来越接近生理化,原则就是尽可能保持房室、室内/室间电-机械活动的同步性,以实现最终生理性/接近生理性起搏的目的。起搏模式和起搏部位的选择均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心脏起搏在目前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治疗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临床实践中,一方面我们要遵循指南,严格把握器械植入的适应证,避免过度医疗;另一方面,对于合并双心室激动不同步的心力衰竭患者,在我国心脏再同步化(CRT)治疗还存在严重的不足,同发达国家相比CRT植入数量极为有限。另外在研究领域,起搏模式和起搏部位以及CRT相关参数的优化等方面均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及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