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AHA CPR和ECC指南是建立在迄今已出版的最新的、全面的复苏综述文献——2010 ILCOR 国际CPR和ECC科学会议治疗建议基础上的。2010年指南的证据评价过程包括来自29个国家的356名复苏专家历经36个月,通过现场会议,电话会议和在线研讨会对复苏研究和假说进行了为期36个月的回顾、分析、评价和讨论。专家们制定了包括 277个复苏和心血管急救主题的411份科学证据总结。该过程包括对相关文献进行有组织的证据评估、分析和分类。其中还包括对可能的利益冲突进行严格的申报和管理。
2010年指南中的建议证实了大部分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承认有一些是无效的,也介绍了一些建立在广泛的证据评价和专家共识基础上的新的治疗方法。这些新建议并不意味着以前指南推荐的治疗不安全或无效。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新建议并不是适用于所有情形下的所有的施救者和心脏骤停患者。当尝试复苏的指挥者采用这些建议时,应当与特定的环境相适应。
自2005年以来的复苏科学的新进展
单人心肺复苏时,对所有年龄的患者按压/通气比都是30:2是2005年国家会议讨论的最具有争议性的议题,这也是2005年AHA CPR和ECC指南的主要变化。2005年,目击者证实的室颤型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出院率非常低,而在2005年国际会议之前的几年时间里进展很小,从全世界范围来看≤6%。恰好就在2005年的国际会议召开之前,两个研究报道证实了无论是院外还是院内的心肺复苏质量都不高。于是2005指南推荐按压/通气比(15∶ 2改为30∶2)和除颤程序(从连续3次电除颤到1次除颤后立即CPR)的变化以最小程度地减少胸外按压中断。自2005年以来,复苏科学取得了许多进展,下面将着重介绍。
1、急救医疗体系和CPR质量
急救医疗体系(EMS)和医务工作者必须识别和加强生命链中的薄弱环节。在美国,大量的证据表明心脏骤停的发病率和存活率存在着巨大的地区差异。这种证据表明在许多社区精确地识别每一例心脏骤停患者并评估其预后,给其提供更多的提高生存率的机会的重要性。最近的数个研究证实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尤其是那些具有可除颤心律的患者的存活率得到了提高,再一次证实强调足够的按压速率和深度、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都能完全弹回、尽可能的减少按压中断以及避免过度通气的重要性。
研究证明,应用新的复苏指南可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然而需要一种加快实施新指南的方法(这个过程可能需花费18个月到4年的时间)。实施新指南的障碍包括指令延迟(如需要制造新的训练物品以及培训者和救援者的更新时间)、科学技术的更新(如AEDs的重新编程)以及决策的制定(各个代理处和政府调整者之间的协调,医疗趋势和参与调查研究)。
2、记录施救者完成CPR的效果
过去的5年里,不断努力简化CPR建议和强调高质量CPR的根本重要性。亚洲复苏理事会成员国调查者的大量观察性的研究以及其它的研究提供了关于目击者CPR对院外心脏骤停生存率的积极影响的重要信息。对大部分院外心脏骤停的成人患者来讲,目击者仅实施胸外按压的CPR(Hands-Only CPR)获得的效果与那些传统CPR (按压结合人工呼吸) 的效果相似。然而,对儿童来讲,传统CPR更具有优势。
3、CPR质量
尽量缩短停止按压和电除颤之间的间隔(也就是说尽量缩短电除颤前的间隔)可提高除颤成功率和患者存活率。从具有感知和反馈CPR能力的除颤仪上下载的数据可对复苏团队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这样做能提高CPR质量。这些数据能大大提高院内复苏团队和院外施救者的训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