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国心血管疾病医疗质量改善项目(CCC)发现(AHA摘要号T5068)
指南推荐,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高危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很少有研究基于中国NSTEMI/UA患者的风险分层进行PCI治疗评估。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安贞医院Qing Yang等的研究评估了中国NSTEMI/UA患者根据危险分层进行PCI治疗的指南依从性。
中国心血管疾病医疗质量改善项目(CCC)作为AHA和中国心脏病学会的合作研究,从2014年开始,是全国性的注册研究。研究采集了150家医院STEMI和NSTEMI/UA患者的详细临床信息,所有数据按照标准化的定义和严格的质量确认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研究纳入从2014年11月到2016年2月住院的11 044例NSTEMI/UA患者(平均年龄65.6±11.8岁,31.1%是女性)。平均59.1%的NSTEM/UA患者进行了风险等级评估。所有医院中患者的风险等级为从0%(16所医院)到100%(4所医院)。58.3%(110 44中的6437例)的 NSTEMI/ UA 患者在住院期间接受了PCI治疗。在风险分层的患者中,低、中和高风险患者的PCI率分别为66.4%、65.6%和56.2%。只有2.6%的高风险患者在2小时内接受了PCI治疗,68.1%的患者是在72小时后接受PCI治疗。高风险组患者组内比较,与接受PCI治疗者相比,未接受PCI治疗的患者年龄更大,并发症和共存病更严重。
研究者得出结论,在中国,需提高NSTEMI/UA患者早期危险分层的指南依从率。相当比例的高危NSTEMI/UA患者未接受PCI治疗,而相当比例的低风险患者却接受PCI治疗,其原因需进一步研究。
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和二尖瓣疾病患者纤维化重构的性别差异(AHA摘要号T5117)
心房颤动存在性别差异已有报道,然而,性别对于二尖瓣病变(MVD)相关房颤的纤维重构影响还有待探索。
沈阳军区总医院附属北方医院Huishan Wang等的研究对166例左心房扩张的MVD患者肺静脉袖(PVS)进行了检查。其中,101例患者(女55例;男46例)有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LSP-AF),而65例患者(女35例;男30例)没有AF记录(NAF)。在AF和NAF患者中,左心房扩大率在两组无性别差异(LAER)。组织学分析显示,与NAF对比,女性而非男性LSP-AF有较高程度的纤维化(女性:[29.83%±11.22%] vs. [20.82%±14.27%];男:[22.73%±10.42%] vs. [21.90%±10.20%])。此外,纤维化程度能更好地预测女性组LSP-AF(AUC=0.7,P<0.01),高于男性组(AUC=0.508,P=0.902)。通过微阵列和免疫印迹分析进一步分析表明,LSP-AF纤维化重构的性别差异是由于纤维化相关mRNA基因(男6;女2)和蛋白质(男0;女5)固有的差异化表达所致。此外,研究发现TGF-β2通路与女性LSP-AF纤维化重构关系密切。
研究得出结论,虽基于LAER没有观察到性别相关的差异,但在女性LSP-AF患者中存在增加的纤维化重塑,表现为细胞外基质(ECM)的平衡失调。总之,纤维化重构对女性LSP-AF起作用,而不是男性,这提醒我们对于LSP-AF可进行新的基于性别的治疗和预防策略。
食管癌相关基因-4在心房颤动中的作用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心房颤动作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癌症患者发病率超过一般人群一倍多,而且与非AF患者相比,AF患者肿瘤复发率高10倍。然而,肿瘤和心房颤动分子水平之间的联系仍未明了。食管癌相关基因-4(ECRG4)是新发现的一种抑癌基因,在心房和心脏传导系统中高表达,已被证明在组织的平衡中具有“哨兵”分子功能,即有ECRG4存在时,不需采取任何行动,而在由于损伤原因导致ECRG4缺失时,则会引起促炎级联增殖反应包括纤维化的反应。由于损伤诱导肿瘤ECRG4缺失导致全身性炎症和纤维化的增加,是众所周知的AF诱导因素,因此研究推测在心房颤动发病机制中,ECRG4在心脏中起关键作用。
本研究通过IHC、IF及RT-PCR评估ECRG4的表达。根据6小时的快速右心房起搏(600次/分钟),建立犬心房颤动模型。
研究结果发现,根据IHC,并由RT-PCR证实,心房和传导系统的ECRG4表达显著高于大鼠心室。新生大鼠心肌细胞ECRG4的表达,局限于核区域和ER中,且心房比心室高。在心房肌细胞由siRNA敲除ECRG4表达显著缩短了动作电位时程。此外,与控制组动物相比,犬心房颤动模型ECRG4表达在窦房结和左心房显著下调。
研究得出结论,ECRG4表达在心房和心脏传导系统中较高,在心房颤动中下降,这提示ECRG4可能在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