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0年6月17日,最新揭晓临床试验成为CIT 2020开幕式上瞩目的焦点。其中,ISCHEMIA试验展示了介入治疗对稳定性冠心病(CAD)患者的影响,PARTNER 2A和PARTNER 3试验带来了TAVR关于中、低危患者的最新数据,现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ISCHEMIA试验:介入治疗可降低MI风险并提高生活质量
既往研究(如COURAGE和BARI-2D)均未显示对稳定性CAD患者的可通过介入治疗降低死亡或心肌梗死(MI)风险,这可能与这些试验纳入对象本身危险程度不高有关。
ISCHEMIA试验纳入5179例稳定性CAD患者,随机分为复合治疗组(药物+介入)(n=2588)和药物治疗组(n=2591),两组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4岁,复合治疗组41%为糖尿病患者,90%有心绞痛病史。两组基线特征一致,超过70%存在多支血管病变且均为中重度缺血,这是较以往研究最显著变化。研究的主要终点为心血管死亡、MI、心搏骤停复苏,以及因不稳定性心绞痛或心力衰竭住院的复合事件终点。
经过中位数3.2年的随访,复合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
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13.3% vs. 15.5%;校正HR=0.93,95%CI:0.80~1.08,P=0.34),其中,药物治疗组在前2年的事件发生率较低,而复合治疗组3~5年的事件发生率较低;
各型MI发生率亦无统计学差异(校正HR=0.92;95%CI:0.76~1.11,P=0.38),但联合治疗组最终可降低自发1型MI风险(P<0.0001);
全因死亡无统计学差异(校正HR=1.05,95%CI:0.83~1.32,P=0.34);
联合治疗组术后3、12和36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药物治疗组,并且对于术前每月至少发作1次的心绞痛患者尤其显著。
Gregg W. Stone教授指出,从该试验结果来看,对中重度缺血的稳定性CAD患者,给予介入治疗并未降低主要终点事件和死亡率,但从长期来看,介入治疗能降低1型MI风险,并且控制心绞痛发作,提高生活质量。
PARTNER 2A丨TAVR:我和SAVR一样好!
PARTNER 3丨TAVR:我越活越像SAVR!
PARTNER系列研究旨在评价比较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与外科瓣膜置换手术(SAVR)用于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疗效。既往研究已证实,TAVR在高手术风险及不适合行外科手术治疗患者中均具有良好的疗效,而对于中低危患者是否适用的问题仍不明确。
PARTNER 2A纳入中危患者。在对ITT亚组分析中,TAVR组与SAVR组在随访5年主要终点事件(死亡或致残性卒中)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HR=1.09,95%CI:0.95~1.25,P=0.21);在经股动脉途径(TF)亚组分析中,TAVR组与SAVR组在随访5年主要终点事件(死亡或致残性卒中)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HR=1.02,95%CI:0.87~1.20,P=0.80)。
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倾向性匹配比较,对新一代SAPIEN 3瓣膜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两组全因死亡差异无差异(HR=0.90,95%CI:0.76~1.06,P=0.20),主要终点事件(死亡或致残性卒中)亦无差异(HR=0.87,95%CI:0.74~1.03,P=0.10)。
PARTNER 3纳入低危患者。在比较30天HALT发生率方面,TAVR组高于SAVR组(13.3% vs. 5.0%,P=0.03),1年后相当(27.5% vs. 20.2%,P=0.19),但上述现象未导致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出现差异,也未对两组的临床终点事件产生影响。
术后1年和2年的主要终点事件(死亡、卒中或再住院)发生率方面,TAVR组均低于SAVR组,分别为(8.5% vs. 15.6%, HR=0.52,95%CI:0.35~0.76,P<0.001)和(11.5% vs. 17.4%, HR=0.63,95%CI:0.45~0.88,P=0.007),两个时间段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可看出有趋同效应。这种趋势在单独分析死亡率方面则更显著,TAVR组和SAVR组术后1年死亡率存在差异(1.0% vs. 2.5%,HR=0.41,95%CI:0.14~1.17,P=0.08),术后2年则无统计学差异(2.4% vs. 3.2%, HR=0.41,95%CI:0.35~1.63,P=0.47)。
在卒中方面也有类似情况,两组1年和2年发生率比较分别为(1.2% vs. 3.3%, HR=0.36,95%CI:0.14~0.92,P=0.03)和(2.4% vs. 3.5%, HR=0.41,95%CI:0.31~1.41,P=0.28)。
在瓣膜寿命方面,无论是瓣周漏发生率或是血流动力学变化,两组间2年数据比较均无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