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的研究人员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卒中后的生存率在过去20年中已有极大提高。Lars Frost(丹麦奥尔胡斯大学医院)及其合作者在《美国医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心脏病学主题专刊上说:“我们认为,卒中患者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的进步使得卒中的生存率提高。”为了验证这一假说,他们根据丹麦患者国家注册表记录确定了所有具有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史或伴有该疾病诊断的卒中患者。
丹麦的研究人员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卒中后的生存率在过去20年中已有极大提高。Lars Frost(丹麦奥尔胡斯大学医院)及其合作者在《美国医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心脏病学主题专刊上说:“我们认为,卒中患者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的进步使得卒中的生存率提高。”为了验证这一假说,他们根据丹麦患者国家注册表记录确定了所有具有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史或伴有该疾病诊断的卒中患者。
在所有人群中,确定了24 470例患者,其中11 554例男性,12 916例女性。在34 405人-年随访中,9237例男性和10 827例女性患者死亡。在校正了年龄、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缺血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和丹麦一般人群中的死亡率趋势后,该研究者发现,1980年至2002年间的卒中后死亡率有显著降低的趋势。与1980~1984年间的病死率相比较,1985~1998年间心房颤动和卒中女性患者的死亡危险降低7%,1990~1994年间的死亡危险降低13%,1995~1999年间的死亡危险降低22%,2000~2002年间的死亡危险降低31%。对于心房颤动和卒中男性患者,相应的死亡危险分别降低了7%、14%、24%和35%。
研究人员说:“研究期间的药物治疗已经有了多项进展,如口服抗凝药、作用强大的降脂药、更强化治疗高血压和心力衰竭、溶栓治疗和卒中康复单元的建立。脑成像技术的大量应用可能增加了较小卒中的诊断,导致高估了病死率的降低。然而,校正卒中的严重程度并没有改变对生存率改善的估计。” Am J Med 2007; 120: 47-53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延宗教授点评: 20年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卒中后的生存率显著提高,首先获益于新药的研发:如溶栓药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他汀类调脂药物等。其次,生存率提高的另一原因为抗栓治疗意识的提高,《心房颤动治疗指南》特别强调卒中患者华法林治疗的必要性。另外,生存率的提高更得益于大量循证医学的证据,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卒中治疗指南》的制定和推广。文中提及的死亡率最高下降35%,如此高的数值很可能与脑成像技术的大量应用所致卒中诊断增加有关,临床医生仍应重视卒中的规范化治疗,并探索新的治疗途径和方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董建增教授点评: 有研究表明自1970年至2000年发达国家卒中相关的死亡率降低,心房颤动是卒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老年患者,在所有卒中患者中来自心脏的血栓栓塞、尤其是来自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血栓栓塞占17%~27%,心房颤动患者的卒中预后更差,但是心房颤动患者卒中死亡率变化趋势并无可靠的资料,为此丹麦FROST医生等对其国内不同时期(1980~1984,1985~1989,1990~1994,1995~1999, 2000~2002)心房颤动卒中患者进行分析,以阐明心房颤动卒中患者死亡率变化趋势。以1980~1984年死亡危险比值(HR)为1,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至2000~2002年降至0.7左右,即使经过年龄、卒中严重程度、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缺血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校正及以1980~1984年人群死亡率校正后仍然如此。这和许多疾病一样是整体进步的体现,研究者认为应主要归功于这一时期药物治疗的进步,如口服抗凝药、作用强大的降脂药、更强化治疗高血压和心力衰竭、以及溶栓治疗和卒中康复单元的建立等。本研究对象均为心房颤动卒中患者,再次卒中风险高,欧洲心房颤动试验(EAFT)研究结果表明年卒中率为10%,正规的抗凝治疗能显著降低再卒中率,对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在丹麦心房颤动抗凝率较高,有助于得出本研究结论。
但是该研究结果有较多局限性我们也必须正视:①入选患者时间跨度大、对患者症状判断的医师和标准不同,会影响结果;②影像技术的进步增加卒中的诊断率,因此死亡率会降低;③结果的影响因素太多。如缺血性心脏病所占比例在1980~1984年为2/3,而在 2000~2002年为1/3,缺血性心脏病本身对死亡率就会有较大的影响,不同缺血性心脏病预后差别极大,本研究也无更详细的分类。虽然有统计校正,但是结果仍然有不确定性,例如冠心病的诊断在这两个时期会因侵入性诊疗措施的应用率不同而显著不同;④明尼苏达Olmsted县社区注册研究并未显示1980~2000年间心房颤动卒中死亡风险有显著变化,可能与样本量小有关,该研究整个卒中后死亡为363例,而丹麦研究卒中后死亡超过20 000例,不论如何至少说明这个结论并非绝对一致;⑤本研究基础资料显示有心房颤动卒中患者合并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和高血压的比例较高,这些疾病均显著影响预后,因此降低这类患者的死亡风险是系统工程。如果导管消融根治心房颤动能够避免心房血栓导致再次栓塞,那么这类患者改善预后重要在于合并症的治疗;⑥死亡风险降低的相对性:撇开该研究的其他局限性,死亡危险比(HR)降至0.7左右并非是终点,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例如导管消融根治心房颤动是否会更进一步显著地降低死亡风险及显著改善预后有待于进一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