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张萍 杨靖
既往研究显示,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中缺血性卒中的发生风险会增加3~5倍,约15%的房颤患者颅脑MRI表现为隐匿性梗死。动脉粥样硬化是临床常见疾病,约35%的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有脑梗死。房颤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对隐匿性血管性脑损伤的作用仍不完全清楚。来自德国Leipzig大学医院的Tina Stegmann教授在2024年ESC大会上公布了心房颤动患者和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磁共振成像中血管性脑病变的比较研究结果。本刊特邀请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张萍教授、杨靖医师对研究进行解读。
研究目的
①比较房颤患者、无房颤病史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脑部血管性病变的MRI表现;②比较房颤患者、无房颤病史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两组患者之间血管性脑病变的分布情况。
研究包括两组人群
①房颤患者:共入选来自瑞士14个中心的SWISSAF研究中1737例房颤患者;②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共入选来自16个国家的COMPASS研究中、1760例无房颤病史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两组患者在基线状态下均进行标准化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分析基线时的患者特征、用药和合并症的信息、头颅MRI检查影像。
颅脑MRI病变类型包括
①脑梗死:包括腔隙性脑梗死、非腔隙性脑梗死;②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WMH):包括脑室周围WMH(Fazekas ≥2)、深度WMH (Fazekas≥2);③颅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
两组基线特点如下:
研究结果发现:房颤与动脉粥样硬化两组患者,在颅脑MRI病变类型,包括脑梗死、脑白质高信号、颅脑微出血的发生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房颤患者更多发生非腔隙性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更多发生腔隙性脑梗死;房颤患者更多出现脑白质高信号(WMH)、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更易发生颅脑微出血(CMB)。
以无房颤病史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参照,在校正基线特点(年龄、高血压等)后房颤患者倾向于出现多发腔隙性脑梗死(OR值2.08,P<0.001),≥1个非腔隙性梗死(OR值2.3*,P<0.001)、多发非腔隙性梗死(OR值2.07,P=0.001)、出现脑白质高信号Fazekas≥2(OR值1.46,P<0.001),且房颤患者发生微出血的比例更低(OR值0.63,P<0.001)。
因此,该研究表明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相比,房颤患者更易发生非腔隙性梗死、多发性梗死,发生微出血的风险较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更易发生腔隙性梗死。尽管目前最佳抗血栓治疗率较高,但仍有残留脑血管病未能预防,这将成为巨大的医疗负担。这项研究发现强调了改进治疗方法的必要性,以减少隐匿的颅脑血管性脑部病变。
专家简介
张萍 教授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副院长,心血管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智慧医疗研究院副院长。
擅长心律失常及疑难心血管疾病诊治,特别在心脏性猝死防治及遗传性心律失常的精准治疗、心血管疾病人工智能研究。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委员兼信息学组组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心律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海峡两岸医药技术交流协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心律心电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数智健康分会主任委员等。
《ESC cardiovascular》副主编、《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心律失常杂志》《中国起搏与电生理杂志》《中华心力衰竭与心肌病杂志(电子版)》《临床心电学杂志》《PACE》《Cardiology Discovery》编委。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973子课题等基金资助。先后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奖等,曾获“人民好医生”“白求恩式好医生”“中国杰出起搏贡献奖”“21世纪中国心电贡献奖”等。
杨靖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博士研究生,清华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
擅长无创心电诊断、心律失常诊治,尤其是遗传性心律失常临床诊治研究及分子遗传学分析与评估等。
获得2023年华夏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目前已发表SCI文章3篇、核心期刊4篇,负责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筛查;北京市属医院科研培育计划项目-机器学习在长QT综合征患者心脏性猝死风险预测模型建立中的应用。
学术任职: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电学分会遗传性心律失常心电图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女性心律失常学组委员。
多次参加国际与国内大会交流,并曾获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十二次全国双年会“青年优秀论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