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循环首页>正文

第13届中国心律学论坛精彩纷呈

作者:国际循环网   日期:2008/2/2 14:40:00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于2008年1月10日~13日在美丽的冰城哈尔滨举办“第13届中国心律学论坛(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年会)”(HRS 2008),本次大会芸集中国心律学领域的众多学术泰斗和精英,参会代表1200余人,集中讨论心脏起搏、心脏电生理、心律失常的基础、药物与非药物治疗、猝死的预警与防治、无创心电学等多个领域前沿的新理念和新技术。本刊将于下期进行HRS 2008专题报道:专家专访——博采众家之长,热点聚焦——深入剖析最新进展。
精彩内容,超前阅读,敬请点击http://www.icirculation.com/special/hrs2008

心脏性猝死的预警和防治

迎奥运,推广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是本次大会的亮点。美国的一项大规模研究表明,如果在猝死发生现场仅用心肺复苏(CPR),患者存活达到医院的几率为8%(已大大高于一般情况),而同时使用CPR和AED可使存活几率提高4倍(33%),甚至在机场可高达50%。AED应配置在运动场地、公共娱乐场所、机场、超市、基层医疗单位、中心医院和心脏科室等地,其效价比类似灭火器与安全带。

本次大会不仅开设了心脏性猝死的专场,还分别在无创心电学、心律学热点等多个领域探讨了心脏性猝死的相关问题,胡大一、黄永麟、于波等著名专家就公共场所猝死救治、无创心电学预警、ICD和CRT-D的应用等猝死相关问题进行精彩的演讲。

心脏起搏学的现代观点

起搏器问世已近60年,在中国的应用已有20余年的历史,心脏起搏器技术也经历了从单腔到双腔、从非按需到按需、从单纯的起搏到具有众多复杂的现代功能。起搏器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体现了生物医学工程高新技术在医学实践中最为充分的应用,起搏器朝更加智能化、小型化、长寿命方向发展。同时起搏器的治疗理念也更加趋向生理化,致使生理性起搏已成为心律学领域治疗的一个重要观点。保护心功能、减少心房颤动和卒中已成为起搏治疗中重要衡量终点,因而生理性起搏部位的选择、生理性起搏模式的应用、起搏参数的合理优化等均是心血管医生关注的热点。

此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已成为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的新希望,目前在大量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下已成为心力衰竭治疗的重要方法,并已作为重要治疗策略写入国内外多项心力衰竭治疗指南,这一技术在我国也进行了较为广泛的开展,越来越多的患者从中受益,但同时也存在着和逐渐出现诸多令人关注的问题和困惑,例如窄QRS波、心房颤动患者能否获益,如何提高CRT的疗效,如何识别CRT治疗可能无效的患者等。方祖祥、郭继鸿、万征等教授针对起搏治疗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

心房颤动的治疗策略

心房颤动治疗的主线仍是预防血栓(华法林)和合理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近年来导管消融技术的应用,使人们看到了根治心房颤动的一些希望,并且在国内外众多年富力强的专家努力和奋斗下,这一领域在逐步发展。多种消融技术(环肺静脉、CFEA电位消融、神经节消融等)和现代三维立体标测技术的应用,使心房颤动的消融在国内被广泛的接受和应用。王建安、马长生、吴书林等教授分别讨论了不同状态下心房颤动的治疗策略(包括药物、消融和抗凝)。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优选

抗心律失常药物是心律失常治疗的经典手段,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自CAST试验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择理念有了重大改变,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制约,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逐步登上心律失常治疗的舞台,成为这一领域的主角,但近年来,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不同疾病状态下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优选已成为这一领域令人关注的焦点,许玉韵、朱俊、吴学思等资深专家分别介绍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心力衰竭、心房颤动等疾病状态下,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择。

重视介入并发症的认识和处理

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在中国开展的历史已近20年,技术成熟,开展广泛。众多医生技术娴熟,但也存在大批正处在起步阶段的新秀,并发症的处理又关系到患者的切身利益,认识并发症,正确处理并发症,对广大介入医生至关重要, 因而本次大会开设了起博器并发症专题讲座,郭涛、卢才义等结合临床实践,系统而深入地与参会代表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起搏和电生理生物医学工程技术

在心电学、起搏和电生理领域,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密不可分,如心电图机的参数、多导生理记录仪的滤波和频响将影响对患者心电活动的判断,起搏器的工程设计理念也将关系到对起搏器功能的理解和起搏心电图的识别,因而一位优秀的起搏电生理专家应该熟悉和了解相关的生物医学知识,而生物医学工程专家也应与临床医生携手共进。此外,医疗仪器的国产化也是备受关注的问题。在大会的起搏电生理工程技术专场,著名的心血管专家和生物医学工程专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上述问题。

版面编辑:国际循环



中国心律学论坛心房颤动心律失常起搏电生理

分享到: 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贤纳士
声明:国际循环网( www.icirculation.com)对刊载的所有文章、视频、幻灯、音频等资源拥有全部版权。未经本站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15014970号-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17-0063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35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50541号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 2004-2024 www.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名称:北京美赞广告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乙12号天辰大厦1座1409 电话:010-51295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