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心动过速/室颤是心性猝死的主要原因。美国、西欧每年猝死人数均达30万/年。频发性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不仅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同样也可见于心脏结构正常的人群。此类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我们称之为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尽管多数预后是良好的,但少数患者依然有猝死的潜在风险,有资料显示,发生在医院外猝死幸存者的5%-10%为无器质性心脏病和体表心电图异常改变的原发性室颤所致。因此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
室性心动过速/室颤是心性猝死的主要原因。美国、西欧每年猝死人数均达30万/年。频发性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不仅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同样也可见于心脏结构正常的人群。此类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我们称之为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尽管多数预后是良好的,但少数患者依然有猝死的潜在风险,有资料显示,发生在医院外猝死幸存者的5%-10%为无器质性心脏病和体表心电图异常改变的原发性室颤所致。因此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
一.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
包括药物治疗、 器械治疗(体外除颤复律仪;(ICD)植入型心脏除颤复律器)和根治性疗法( 外科手术和导管射频消融消融)。传统药物治疗虽可抑制减少心律失常的出现,但无消除病灶疗效,停用有效抗心律失常药物后室性心律失常仍会再度出现。 ICD治疗可有效降低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的病死率,并成为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治疗,但非“根治”方法,因其并不能防止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非根治的治疗措施虽然在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上具有重要价值,但并不是最佳的治疗方法。当植入ICD患者应用药物治疗仍无法控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频繁发作时临床治疗将陷入困境 。因此积极探索和采用根治方法是必然的选择。
二.室性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进展
近十多年以来,室性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研究进展迅速。电生理标测与消融技术的进步,已使室性心律失常消融治疗的适应证不断拓宽和被广泛接受,成为“根治”或控制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治疗方法。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进展在治疗策略上特发性持续性室速、反复短阵室速(RMVT)、症状性频发室性早搏射频消融作为临床首选治疗已成共识。而心电生理标测方法与消融技术成熟,对常见起源病灶外的特殊病例如非典型心电图图形表现的左室流出道与游离壁室速、室早等的靶点判定和消融经验得到丰富提高,消融范畴扩大,成功率满意。因此射频消融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根治性技术目前已经成为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和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获得根治的首选治疗方法在临床广泛应用。对无休止性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措施,ICD植入后电风暴、室性心动过速反复发作的患者射频消融也是非药物治疗的首选有效治疗方法。
目前消融可用的标测技术:有常规心内接触式标测(激动顺序、起搏标测);心外膜标测(CS内/心包穿刺);CARTO;非接触式(EnSite)标测多种方法。使疑难复杂病例消融成功率明显提高,促进了室性心动过速的消融进展。近年来,随着射频消融技术的成熟和三维标测系统新技术的应用,射频消融治疗范畴拓宽,包括器质性心脏病所致的复杂室性心律失常消融成功率也有所提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学者采用EnSite3000标测系统指导下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的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探索取得令人鼓舞的疗效,并已在国际上引起重视,必将会促进和深化对心肌病室速的导管消融大样本临床研究,以期开创消融治疗的新领域。
基于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消融治疗的高成功率和对心脏性猝死发生机制的深刻认识,早在几年前陈新、黄从新教授即在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发表“开展室性早搏的射频导管消融以预防心室颤动”的前瞻性建议,呼吁积极采用消融根治手段防治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可能的猝死风险。有力推动了我国在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研究。自1992年国内首例左室特发性室速消融成功以来该项技术在我国逐渐得到普及提高,目前在消融病例数量、类型和成功率均居世界前列。
三.特发性室速类型与消融特点
常见右室流出道持续性或反复非持续性z(RMVT)室速和左室特发性室速(间隔部、流出道、游离壁及瓣环区域起源)两种类型。心电图具有规律性的形态特征有助起源部位的判断。目前射频消融类型已应用于越来越多的反复单形室速(RMVT)和症状性单形室性早搏(PVC)的治疗。绝大多数起源于右室流出道(RVOT)部位,消融成功率较高;但遇消融不成功的病例应考虑可能为左室流出道起源的病灶,此类患者往往在主动脉窦处获消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