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高血压发病率高,达标率低,医疗负担重。联合治疗是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和管理的优选策略。目前,国际高血压指南推荐应该起始/尽早联合治疗。那么,如何看待中国高血压患者起始联合治疗的时机?β受体阻滞剂联合钙通道阻滞剂(B+C)是中国高血压指南推荐的优化联合治疗方案之一,这一组合的应用优势和适用人群是什么?其中,经典的B+C组合——比索洛尔+氨氯地平又有哪些优势?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有幸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施仲伟教授进行了专业解析。
中国高血压患者起始联合治疗的时机
在高血压治疗药物中,经典的有五大类药物,且这些药物的使用方法在不断演进。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主流的降压治疗策略是阶梯疗法,即单药起始治疗,若不达标再联合用药。随着循证证据积累,近年来更新的高血压指南包括2017 ACC/AHA指南、2018 ESC/ESH指南、2018中国高血压指南和2020 ISH指南,都已经趋向推荐起始联合治疗。
比如,2018中国高血压指南推荐,对血压≥160/100 mm Hg、高于目标血压20/10 mm Hg的高危患者,或单药治疗未达标的高血压患者应进行联合降压治疗(Ⅰ,C),包括自由联合或单片复方制剂(SPC)。
尤其是2018 ESC/ESH高血压指南进一步提出,除了虚弱的老年患者以及低危的1级高血压患者(尤其是收缩压<150 mm Hg)以外,推荐使用两种药物联合进行初始治疗,首选单一SPC。
SPC能够更快、更好、更有效地控制血压,是尽快使血压达标的一个重要措施。如果SPC能够得到广泛应用,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达标率就能大大提高,而且能够更早地使血压达标,从而为高血压患者带来更多临床获益。
B+C的应用优势和适用人群
不同高血压指南对于联合治疗的药物组合推荐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是一致的。在联合用药方面,首先要考虑降压作用相加、副作用相减以及其他作用互补之处。从这些角度来说,几乎所有国际指南都优先推荐A+B、A+C、C+D、A+D这些方案。但是,与欧美指南不同,中国高血压指南非常强调B+C方案。B+C能够实现联合治疗的目标,二者能够针对3个主要系统——交感神经系统(SNS)、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动脉血管,发挥协同降压作用;钙通道阻滞剂轻度增加心率,而β1高选的β受体阻滞剂能够减慢心率、减少血管收缩,二者联合机制互补,能够减少不良反应。因此,B+C在临床实践中是一个非常好的优化联合治疗方案,可谓“强强联合”,适用于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尤其是高交感活性、清晨高血压以及合并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
比索洛尔+氨氯地平实现血压和心率双重管理
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存在较大的异质性,效果差异较大。其中,比索洛尔为β1受体选择性最高的β受体阻滞剂,避免了很多非选择β受体阻滞剂的一些副作用,如果不是使用特别大的剂量,应该是非常安全的,不会影响糖脂代谢及男性性功能,不引起血管收缩,且对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影响很小。氨氯地平是目前临床上使用最多的一种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这两个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不同,二者互补可以发挥很好的协同降压作用。同时,氨氯地平激活交感活性的潜在副作用可以被比索洛尔所纠正,而比索洛尔在剂量较大情况下可能潜在引起外周血管收缩又可以氨氯地平所纠正。而且,比索洛尔和氨氯地平分别是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当中半衰期长、使用最多、最经典的药物。所以,这两个药物联合使用确实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组合,可以实现血压和心率的双重管理,为高交感活性、清晨高血压以及合并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带来更多的临床获益。
专家总结
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B+C)是中国高血压指南推荐的优化联合治疗方案之一。对于高交感活性、清晨高血压以及合并冠心病的高血压人群都非常适用。比索洛尔和氨氯地平半衰期长,是最经典的β受体阻滞剂和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两者联合能够达到血压和心率双重管理的目标,可以为上述人群带来更多的临床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