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病的流行病学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是一组称为动脉硬化的血管病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是受累动脉的病变从内膜开始,先后有多种病变合并存在,包括局部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退变,继发性病变尚有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及局部血栓形成。本病是多病因的疾病,即多种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所致。动脉粥样硬化后期即表现为血栓形成,按照发生的机制,血栓性疾病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动脉栓塞和静脉血栓栓塞。全球范围内,由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导致的血管性死亡占了人群死亡的三分之一到一半,由肢体和智力残疾、心力衰竭和间歇跛行/肢体坏疽导致的严重致残影响着千万患者和家庭。我国目前每13秒就有1人因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疾病而死亡,而且这个比例还在逐年上升。生于血管通畅,长于动脉硬化,死于血栓形成,是我们多数人的生命轨迹。
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病的流行病学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是一组称为动脉硬化的血管病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是受累动脉的病变从内膜开始,先后有多种病变合并存在,包括局部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退变,继发性病变尚有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及局部血栓形成。本病是多病因的疾病,即多种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所致。动脉粥样硬化后期即表现为血栓形成,按照发生的机制,血栓性疾病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动脉栓塞和静脉血栓栓塞。全球范围内,由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导致的血管性死亡占了人群死亡的三分之一到一半,由肢体和智力残疾、心力衰竭和间歇跛行/肢体坏疽导致的严重致残影响着千万患者和家庭。我国目前每13秒就有1人因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疾病而死亡,而且这个比例还在逐年上升。生于血管通畅,长于动脉硬化,死于血栓形成,是我们多数人的生命轨迹。
血栓的形成过程
血栓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血管内膜遭到损伤,受损的内皮细胞释放血小板活化因子,趋使血小板在血管内皮局部黏附、聚集,这一过程是可逆的。其后,凝血过程启动,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与受损的内膜处的纤维粘连蛋白结合,发展成为血小板血栓,又称白色血栓,此过程不可逆。最后,由于血小板血栓形成后又促发新的血小板及红细胞堆积,血栓逐渐增大,以致造成血管闭塞,此过程形成混合血栓。血栓形成过程主要由血管、血流、血液三个因素所决定,其中内皮细胞完整性破坏起到始动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栓形成的关系
我们以前的常识认为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是两种疾病。随着医学研究、临床认识的不断进展,从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来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发血栓形成,这是一个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所以将两者统称为一种疾病,即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疾病,从而提高我们对动脉粥样硬化早期预防、治疗的重视。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疾病一般会累及供应全身重要脏器的所有动脉血管,导致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缩小,最终出现所引起血管病变基础上的临床症状,如脑供血不足、脑卒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塞),肾动脉狭窄及肾功能衰竭,下肢间歇性跛行等不同脏器缺血的症状。动脉粥样硬化是个慢性过程,而血栓形成却是瞬间、致死、致残的恶性事件,没有血栓就没有致死和致残的血管事件,所以我们应对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疾病提高警惕,加强防治。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与遗传、年龄、性别均有关系,这些我们很难干预,但其还与我们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我们要着重预防可以干预的危险因素。如少食多活动、调整饮食结构、预防肥胖、戒烟少酒。另外我们还要定期检查,以发现是否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临床表现及症状,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血糖升高及脑缺血等症状。发现这些异常则可以通过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改变行为习惯或者利用药物治疗预防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我们应着重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没有粥样硬化斑块则极少发生血栓形成,有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就要防其破裂,并要使用适当的抗栓栓药物防止血栓形成堵塞血管而导致严重后果,此谓一级预防。如果发生了血栓形成,那么就要进行二级预防,主要是服用抗栓药物防止血栓再次形成,包括阿斯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及利伐沙班等。
在我们的医学实践中,对于血栓性疾病从不认识到认识,从不重视到重视,从重视治疗到重视预防,从经验性治疗到循证性治疗,其基础及临床均有了极大的提高,观念上也有了质的飞跃。所以我们这次大会开辟了这个新的领域,论坛将向与会者呈现血栓性疾病的国内外最新进展。血栓论坛将以冠状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为主线,兼顾了肺栓塞和外周血管栓塞性疾病;从基础研究到临床指南,由国内著名专家教授做精彩演讲。论坛还采用了焦点争鸣和病例讨论的互动形式,以期与参会者作更多交流,同时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处理此类病变的参考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