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act of Delay to Angioplast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Undergoing Invasive Management: Analysis From the ACUITY (Acute Catheterization and Urgent Intervention Triage strategY) Trial
目的:这项研究的目的是确定在ACS患者中延迟血管成形术的影响。
背景:关于在接受侵入性治疗策略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中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影响的资料贫乏。
方法:在ACUITY试验中,为分析结局,根据出现临床表现后行PCI的时限对接受PCI的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结果:7749例NSTE-ACS患者(中位年龄63岁,73%为男性)在发病后中位时间19.5小时(<8 h[n=2197],8~24 h[n=2740],>24 h[n=2812])内完成PCI。在出现临床表现后延迟PCI(>24 h)与增加的30天死亡率、心肌梗死(MI)和复合缺血(死亡、MI和无计划的血管重建)显著相关。通过多变量分析,>24 h的延迟PCI是30天和1年死亡率的显著独立的预测因素。缘于>24 h延迟PCI的死亡的附加风险在出现高危特征的患者中最大。
结论:在这项大规模研究中,NSTE-ACS患者的延迟血管重建术(PCI>24 h)是早期和晚期死亡率以及不利缺血结局的独立预测因素。这些发现表明,在NSTE-ACS患者中,应该优先考虑紧急血管成形术和血管重建术的筛选。
专家点评——何奔教授
ACS是否应早期介入治疗已争论十多年。VANQWISH和TIMI IIIB在90年代末发表的研究显示,早期介入较之保守治疗并不得益甚至有害,前者定义的早期介入为72 h之内,后者则是24 h之内。 其后的FRICS-II、RITA-3、TACTICS-TIMI 18均显示出早期介入治疗的益处,然而RITA-3的早期定义为<72 h;TACTICS-TIMI 18的早期定义为<48 h,而FRICS-II的早期甚至长达7天,使之所谓的“早期”定义颇受诟病。此后,人们逐渐认识到患者是否具备高危因素也是早期介入的重要依据,高危患者宜早。但是2005年发表的ICTUS则发现,高危患者“早”也未必获益,其“早”的定义在24~48 h之间。当然,上述各项研究在终点定义和患者接受PCI的比例等问题上还有很多不均一性。近年几项随机前瞻研究试图回答 “多早为早”的问题。ISAR-COOL比较<6 h与72~120 h之间接受治疗的差别,OPTIMAL研究则比较ACS患者入院立即(中位时间0.5 h)与一天后(中位时间25 h)的差别,结果前者介入得益,后者则有害。TIMACS比较了<24 h的早期介入与>36 h的晚期介入,发现早期介入对高危者有益,对中低危者不得益。
Sorajja(JACC2010; 55:1416-24)通过分析ACUITY试验的结果,对于介入的时间而言相当于一项注册研究,入选的也均是高危患者,将 PCI的时间分为<8 h、8~24 h、>24h三组,结果发现,死亡率终点越早越好,24 h内死亡与心梗终点无差别而>24h则较差。鉴于ACUITY目的是比较肝素+GPI和比伐卢定+GPI与单独用比伐卢定的差别,所以三组的抗凝均是足够且现代,对早期介入有利的结果也可以理解。但无论如何,该项研究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ACS高危患者应该早期介入治疗的认识,而这种“早”的定义在逐渐前移,24h内是肯定的,8h内至少也可行。
上海交通大学仁济医院 何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