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循环首页>正文

[OCC2012]心律失常治疗——微创外科时代

作者:国际循环网   日期:2012/6/8 13:43:51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在今天的外科论坛上,来自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刘中民教授的演讲聚焦于心律失常的外科治疗进展,并着重论述微创外科治疗现状。

  在今天的外科论坛上,来自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刘中民教授的演讲聚焦于心律失常的外科治疗进展,并着重论述微创外科治疗现状。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目前美国约有220万成年房颤患者,到2050年估计会增长到560万。2004年中国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大于35岁的男性和女性房颤患病率分别为0.74%和0.72%,而到2011年,我国的房颤患病率已高达1%,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威胁生命。1968年,第一次报道外科手术方法成功消除房室附加旁道,这标志着非药物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新纪元。到20世纪70年代,各种快速心律失常的病灶和折返环,已可通过外科技术成功地标测和消融。目前外科治疗房颤的方法有:(1)、经典外科迷宫术:外科迷宫术自临床应用以来一直是治疗房颤的最有效方法,Cox迷宫Ⅲ型手术仍然是外科治疗房颤的金标准,手术后10 年无房颤发生率为89.3% ,而迷宫 I和 II无房颤发生率分别为75.4 %和83.6%。然而迷宫III手术操作复杂、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妨碍了其广泛推广。(2)、外科消融仿迷宫术:为了简化手术,许多心脏外科医生对原来的术式进行了改良,主要体现在用能量消融心房壁代替传统的切开、缝合以及改变消融路线。目前可选择的消融能量很多,包括射频、微波、冷冻、超声和激光等。消融损伤线可以从经典的迷宫线到简单的环肺静脉隔离,方法可以是心内膜或心外膜。
  在术式方面,微创和不用体外循环是外科治疗单纯房颤的主要发展方向,目前文献报道的微创外科手术主要有三种:非体外循环胸腔镜辅助下心表双侧肺静脉隔离术、体外循环下右胸小切口行房颤消融术和非体外循环下双侧胸部小切口使用双极射频消融治疗房颤。全球范围内报道的微创技术已有Wolf Mini-maze消融术(微创迷宫手术,亦称为干式射频消融),机器人辅助的冲洗式射频消融手术,微波消融手术,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消融手术等。这些技术的总体特点是手术切口小,应用先进的消融能源装置,在心脏不停跳的状态下进行心外膜的消融,对病人的损伤小,操作精准而快速,并发症少且疗效满意。而从治疗理念、技术难度、临床开展时间、治疗例数、中长期疗效,以及推广应用的可行性等方面来评价,微创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代表性技术当属胸腔镜辅助下的微创迷宫手术。以Wolf Mini-maze消融手术(微创迷宫手术)为例,这一术式是美国Randall Wolf教授于2002年开始在临床施行并逐渐完善的微创心脏外科手术方式,该术式有四项主要操作内容,包括双侧肺静脉广泛隔离、左房线性消融、心外膜部分去神经化以及左心耳的切除操作等。其主要适应人群是孤立性心房颤动和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目前他的中心已经完成了超过1000例这样的手术,单次心房颤动治愈率可达90%以上。该术式优势在于:(1)以阵发性心房颤动关键机制为治疗基础,不仅治疗更为彻底而且操作也很直观、简便、有效。(2)切除了最易积存血栓的左心耳;(3)直视或监视下消融线路可以很清晰、准确,并可完全避免肺静脉狭窄等并发症,术后出现心律失常的几率也极低。(4)手术疗效好。国际上以阵发性房颤为主要治疗对象,同时也包括严格选择的永久性房颤,6个月总体治愈率可达到91.3%,并且患者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及抗凝药物。术后2年总体治愈率为80%,术后无脑卒中发生。

版面编辑:聂会珍  责任编辑:聂会珍



心律失常微创外科心房颤动

分享到: 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贤纳士
声明:国际循环网( www.icirculation.com)对刊载的所有文章、视频、幻灯、音频等资源拥有全部版权。未经本站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15014970号-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17-0063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35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50541号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 2004-2024 www.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名称:北京美赞广告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乙12号天辰大厦1座1409 电话:010-51295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