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当地时间6月14日上午,欧洲高血压学会(ESH)、国际高血压学会(ISH)和中国高血压联盟(CHL)联合举办了学术研讨会,由欧洲高血压学会主席和中国高血压联盟主席共同主持。会上来自中国的王文教授、张宇清教授和李燕教授分别就中国高血压防控、降压目标值和动态血压研究进展发表了演讲。
雅典当地时间6月14日上午,欧洲高血压学会(ESH)、国际高血压学会(ISH)和中国高血压联盟(CHL)联合举办了学术研讨会,由欧洲高血压学会主席和中国高血压联盟主席共同主持。会上来自中国的王文教授、张宇清教授和李燕教授分别就中国高血压防控、降压目标值和动态血压研究进展发表了演讲。
中国高血压防控已显成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王文教授在演讲中介绍了中国高血压的防治策略和相关进展。中国高血压人群患病率现在仍在持续增加,据统计全国高血压患者已达2.66亿。高血压人群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在过去十几年间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如预期,主要原因是每年新增1000万高血压患者,10年累计增加达1亿,而这些人群往往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中国政府非常重视慢病防治工作,于2012年制订了中国慢病防治工作规划,其中对高血压的控制也提出了目标和要求。从2009年开始,国家已经把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纳入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范畴,现在社区有责任、有能力来管理高血压。根据卫生计生委初步统计,到目前为止已经对8500万患者进行了有效管理,占高血压总人数的三分之一。经过抽样调查,发现接受管理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达50%,这也就意味着有4000余万患者血压达标,这是中国高血压防治取得的重要成绩。
中国还进行了防治有关的其他工作,比如制订高血压相关指南并宣传推广;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进行了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为中国高血压治疗提供了很好的证据。这些工作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血压的防治工作。但目前我国高血压防治任务依然艰巨,需要政府主导,更进一步推广高血压防治指南以及进一步规范化管理,尤其在社区要规范化管理好高血压患者。相信在政府的主导和全社会共同参与下,中国高血压防治工作可以不断取得新进展和新成绩。
东亚人群降压目标值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张宇清教授探讨了东亚人群的降压目标值是否应该与欧洲人群一致。东亚人群的高血压有自身的特点:患者卒中发生率高于冠状动脉事件;血压和卒中之间相关性更为紧密;高钠盐摄入,且盐敏感性高;肥胖和代谢综合征流行;24 h血压控制更显重要性。
一项纳入40多万例受试者的亚太队列研究显示,卒中和冠心病的死亡率随着年龄和血压的升高而升高。因此,根据不同年龄确定血压目标值已成为各国指南的共识。美国JNC 8指南推荐对≥ 60岁的一般人群,启动降压药物治疗的阈值是收缩压≥ 150 mm Hg或舒张压≥ 90 mm Hg,降压目标值是收缩压<150 mm Hg和舒张压< 90 mm Hg;对< 60岁的一般人群,当收缩压≥ 140 mm Hg时开始药物治疗,目标值是收缩压 < 140 mm Hg。然而,JNC 8对≥ 60岁人群目标值升高的推荐受到了许多同行的质疑,认为现有循证医学证据不足以支持升高目前的收缩压目标值< 140 mm Hg,这样做可能增加≥ 60岁人群的心血管风险,危害当前美国取得的心血管死亡率下降的可贵成果。
2013年欧洲高血压指南推荐对伴低到中等心血管风险、糖尿病、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冠心病、慢性肾病的患者,收缩压目标值为< 140 mm Hg。对< 80岁的老年人,如果收缩压≥ 160 mm Hg,将收缩压降至140~150 mm Hg;如果< 80岁的老年人身体健康,可以考虑将收缩压降至140 mm Hg以下。对收缩压≥ 160 mm Hg且≥ 80岁的老年人,如果身体和精神状态良好,推荐将收缩压降至140~150 mm Hg。
那么,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人群,是否需要更低的降压目标值呢?FEVER试验纳入患者包含合并或不合并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的高血压人群,结果提示,收缩压降至< 140 mm Hg对心血管终点具有保护作用。分析FEVER试验数据,在> 65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中,收缩压降至< 140 mm Hg(非洛地平组139.7/81.2 mm Hg vs. 安慰剂组145.5/83.6 mm Hg),可以显著降低卒中(风险比0.56)、所有心血管事件(风险比0.53)、心血管死亡(风险比0.64)和全因死亡发生率(风险比0.51)。FEVER试验还表明,即使收缩压/舒张压的降低幅度仅为4/2 mm Hg,心血管终点事件都能获得显著的降低,不论是卒中、冠心病、心血管死亡还是全因死亡。FEVER试验提示,在中国高血压患者中,收缩压目标值< 140 mm Hg可带来显著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并且仅几个mm Hg的血压差异即可显示出终点事件的差异。
尽管ACCORD试验中强化降压和标准降压治疗相比,未能降低主要终点发生率,但强化降压治疗能显著减少卒中事件(风险比0.59)。因此,对卒中高发的东亚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值是否应该低于欧美标准?中国和日本高血压指南针对本国人群特点,有自己的推荐(表1)。在循证医学证据并非完全充分的情况下,高血压管理不仅基于证据,也需要智慧。在确定降压目标值时,需要记住仅几个mm Hg的血压下降也可显著降低心血管风险。卒中是东亚人群的主要并发症,因此东亚人群的降压目标值与欧美标准并不完全一致。
动态血压与心血管风险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上海高血压研究所李燕教授讨论了动态血压测量的舒张压与心血管风险的相关性。
高血压可分为三类:孤立性收缩压升高(ISH)、孤立性舒张压升高(IDH)和收缩压舒张压都升高(SDH)。Framingham研究显示,只有在年龄< 50岁的人群中,舒张压与心血管风险相关;年龄越大,收缩压与心血管预后关系越密切。ISH被认为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风险因素,然而,IDH是否与目标器官损害(TOD)和心血管风险相关仍有争议,临床医生并不确定IDH是否需要治疗。
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开展一项研究,入选1047例从未治疗或停药2周以上的受试者,以动态血压测量(ABPM)确定ISH(24 h 舒张压< 80 mm Hg和 收缩压≥ 130 mm Hg)、IDH(24 h 舒张压≥ 80 mm Hg和收缩压<130 mm Hg)和SDH(24 h 舒张压≥ 80 mm Hg和 收缩压≥130 mm Hg)。TOD参数包括左室质量指数(LVMI)、大动脉僵硬度(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和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受试者中IDH的患病率为26%。IDH与LVMI和cf-PWV无相关性,但与ACR相关。与正常血压受试者相比,IDH患者的ACR显著升高。这种相关性在不同舒张压水平的受试者中持续存在,并且不受心率影响。在年龄< 55岁的受试者中,ABPM的舒张压与ACR相关,而≥ 55岁的患者ACR与舒张压并无关系。不论年龄大小,SDH与三项TOD参数均相关。
进一步分析国际动态血压与心血管结果数据库(IDACO)数据,IDH患者更多为男性,平均年龄低于ISH和SDH患者(分别为49岁、62岁和58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从正常血压、IDH、ISH到SDH呈逐渐升高趋势。总体来看,IDH与总死亡率、心血管死亡率和非心血管死亡率无关,但与心血管事件相关。IDH患者的总心血管事件风险比为1.75(1.18~2.59),心脏事件风险比为1.96(1.28~3.01),冠状动脉事件风险比为2.00(1.23~3.25)。上述研究显示,ABPM确定的IDH与ACR相关,且这种相关性仅存在于中年以下患者中。24h的舒张压和IDH在中年以下患者中与心血管事件相关。因此,IDH应该得到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