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AHA2020会议公布了SEARCH-AF初步研究结果,卒中高危患者心脏外科术后强化心律监测可明显提高术后心房颤动(POAF)检出率,是常规随访患者组的10倍。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 上官文峰 李广平
近日,AHA2020会议公布了SEARCH-AF初步研究结果,卒中高危患者心脏外科术后强化心律监测可明显提高术后心房颤动(POAF)检出率,是常规随访患者组的10倍。
SEARCH-AF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研究入选了在加拿大8个医疗中心行心脏外科手术伴有卒中高危因素的336例患者。所有入选患者术前无房颤病史,伴卒中高危风险(CHA2DS2-VASC≥4分,或≥2分伴至少1项下列危险因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睡眠呼吸暂停、eGFR<60 ml/min/1.73 m2、左房轻度扩大、BMI≥30 Kg/m2)。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强化监测组163例患者,通过佩戴SEEQTM或CardioSTAT心律监测系统进行为期30天的24 h实时心律监测;对照组173例患者,接受30天的常规治疗,除非病情变化不常规行心电图等相关心电监测。30天随访中,强化监测组有32例(19.6%)患者发现持续时间≥6 min的房颤或房扑,而对照组仅有3例(1.7%)患者(图1),强化监测组房颤的检出率较对照组高10倍。
图1. 强化监测组和对照组房颤发病率
点评
POAF是心脏外科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POAF可导致卒中、其他脏器栓塞、心力衰竭、甚至死亡等严重并发症,明显增加病死率,延长住院时间,并大幅增加医疗费用。现有研究显示心脏术后近期POAF发病率可高达30%~50%,而对于出院后远期POAF发病率却知之甚少,对于心脏术后窦律出院的患者其远期POAF发病率及栓塞风险目前也不清楚,这部分患者出院后通常没有特殊治疗。因此,患者行心脏外科手术出院后需进一步评估POAF的风险。
对于既往没有房颤病史的患者,量化出院后房颤风险也非常重要。Subodh教授等设计的SEARCH-AF研究通过对心脏外科术后患者进行30天持续心律监测,评价术后30天POAF的发病率。研究入选的均为卒中高危风险患者,平均CHA2DS2-VASC评高达4分,此类人群通常为房颤发病高危人群,发生心脏术后POAF的风险相对较高。研究结果显示心脏术后连续30天的强化心律监测,房颤检出率高达1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研究还发现POAF的发生并不仅局限于住院期间,没有房颤病史出院为窦性心律的患者,POAF的风险仍然存在,这应引起临床医生的警惕。
对于所有行心脏外科手术的患者,我们都应进行卒中风险评分,对于高危风险患者,心脏术后应加强心律监测,这将明显提高POAF的检出率,有助于及时发现POAF,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显著降低POAF带来的相关风险。
此项研究尚有一些不足,目前仅公布了1个月的随访结果,期待半年远期随访结果的发布;另外此项研究仅观察了POAF的发病率,很遗憾没有报告卒中发病率及进一步评价抗凝治疗的效果。
专家简介
李广平,医学博士,现任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所长、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大内科教研室主任、心脏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天津市心血管病离子与分子重点实验室主任、天津市心血管病临床重点学(专)科学科带头人、天津医科大学重点学(专)科学科带头人、卫生部冠心病介入和心律失常介入诊疗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培训基地主任、国家心血管专科医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培训基地主任。兼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心内科主任,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天津市科委课题3项,教育部基金1项和参与863计划课题子课题等科研项目3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30余篇,SCI论著100余篇,获授权专利6项,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科技奖励8项。出版专著85部,主编主译学术专著11余部。
现(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委员/常委、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委员/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基层工作委员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促会心律与心电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律学会常委、中国心电学会常委等。还现(曾)任天津市政府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天津市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主委、天津市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事长、天津市心律学会主委、中国心血管病杂志副主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