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心闻周刊》为大家带来心血管领域最新6篇临床研究,6条行业资讯。同时,特别邀请到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郦明芳教授,对《亚洲房颤卒中预防科学声明》进行深度解读。
每周心评论
评析新观点,论说新动向。近年来,随着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积累,其在大多数临床情况下已经取代了华法林等维生素K拮抗剂,成为首选的房颤抗凝药物。近期,发表在JACC:Asia杂志的《亚洲房颤卒中预防科学声明》对亚洲房颤患者应用NOAC预防卒中提出了若干建议。本期节目特邀该科学声明的作者之一,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郦明芳教授对该科学声明进行深度解读。
国际心研究
01 NEJM:心脏骤停后预防发热没有额外获益
既往复苏后护理指南建议对院外心脏骤停后复苏的患者进行72小时发热预防。近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一项随机临床研究,发现在心脏骤停后36或72小时内预防发热,患者的昏迷、致残或致死率并未有显著差异。该研究纳入院外心脏骤停后复苏的789名昏迷患者,将其随机分配到36小时组(N=393)或72小时组(N=396),24小时内体温控制在36℃,接下来的12或者24小时控制在37℃,直至患者恢复意识。主要终点为90天内的全因死亡或出院时脑功能表现分级(CPC)3~4级的复合终点。结果显示,36小时温控组和72小时温控组分别有32.3%和33.6%的患者发生主要终点事件,未见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此外,预设不良事件发生率同样未见组间差异。
原文链接: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212528
02 EHJ:酰基化Ghrelin可增加HFrEF患者心输出量
3月14日,European Heart Journal发表的一项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显示,在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患者中,酰基化Ghrelin可增加其心输出量,并且不引起低血压、心动过速、心律失常或缺血。该研究纳入31名慢性HFrEF患者,随机分配至酰基化Ghrelin组(0.1µg/kg/min)或安慰剂组,主要终点为心输出量变化。结果显示,酰基化Ghrelin组患者静脉注射120分钟后,心输出量增加了28%,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肌节段纵向应变和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均略有增加,对血压、心律失常或缺血未见影响,但心率不变甚至略有降低。研究者表示,体外试验显示,在心肌细胞中,Ghrelin增加收缩力的作用与前负荷和后负荷均无关,且不会动员Ca2+,这可能是无明显不良反应的原因。
原文链接:
https://academic.oup.com/eurheartj/advance-article/doi/10.1093/eurheartj/ehad100/7076894?searchresult=1
03 EHJ:臭氧污染增加因心血管事件入院风险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吴少伟教授团队等人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发表的最新研究显示,环境大气臭氧暴露增加心血管事件住院风险。研究采用两阶段-多城市-时间序列方法,探讨了2015年至2017年间中国70个地级或以上城市的环境臭氧暴露与每日心血管事件住院率的相关性。结果显示,2天平均每日8小时最大臭氧浓度增加10μg/m3,多种心脑血管事件住院风险均有所增加,其中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梗、心衰和卒中的入院风险分别增加0.46%、0.45%、0.70%、0.50%和0.40%。与2天平均每日8小时最高臭氧浓度<70?µg/m3的环境相比,高臭氧污染日(2天平均8小时最大浓度≥100?µg/m3)导致的上述心血管事件入院超额风险更高,相对最低的为卒中入院风险,增加3.38%,最高的为急性心梗入院风险,增加6.52%。
原文链接:
https://academic.oup.com/eurheartj/advance-article/doi/10.1093/eurheartj/ehad091/7070974?searchresult=1
04 JAMA子刊:特定肾脏组织病变与CVD风险增加相关
近日,JAMA Cardiology发表一项研究,评估了肾脏组织病理学损伤严重程度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纳入597名参与者,平均年龄51岁,主要终点为死亡及MACE(包括心梗、卒中和心衰住院)的复合结局。最常见的主要临床病理诊断包括狼疮性肾炎、IgA肾病和糖尿病肾病。中位随访5.5年发现,126名参与者发生主要终点事件。分析显示,与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组的参考组患者相比,非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组患者的死亡或MACE事件风险最高。系膜扩张和小动脉硬化与死亡或MACE风险增加相关。
原文链接: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cardiology/article-abstract/2802372
05 JACC:OCT有助于识别CV高风险患者
近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于波教授团队在JACC杂志发表三血管OCT研究最新结果,在急性心梗患者中,血管造影诊断的非阻塞性区域的OCT成像,有助于识别出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的患者及病变。研究纳入883名接受PCI治疗的急性心梗患者,对其三支主要动脉血管(右冠状动脉、前降支及回旋支)进行OCT。主要终点为心血管死亡、非罪犯病变相关的非致死性心梗和计划外冠脉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中位随访3.3年发现,主要终点4年累积率为7.2%。在患者层面的分析中发现,薄纤维帽粥样硬化斑块(TCFA)和最小管腔面积(MLA)<3.5 mm2是主要终点的独立预测因子;病变层面分析结果显示,导致心血管事件的非罪犯病变,在基线时的血管造影并不明显。MLA<3.5 mm2的TCFA具有更高风险,并且足以识别处于心源性死亡和非罪犯病变相关的非致命性心梗复合风险中的患者。
原文链接:
https://www.jacc.org/doi/full/10.1016/j.jacc.2023.01.030
06 JACC Intv.:MitraScore可通过评估TEER术后残余MR预测死亡率
MitraScore是一种经过验证的预测算法,用于TEER术中二尖瓣反流(MR)评估。近日,JACC: Interventions发表了前瞻性、多中心的MITRA-PRO研究结果,该研究使用MitraScore评估残余MR,并探究其对患者TEER后1年死亡率、再住院率及主要不良事件的影响。MitraScore≤3被定义为TEER术后轻度残余MR,而MitraScore≥4则被认为是有意义的残余MR。研究纳入1,059名MitraScore≤3的患者,432名MitraScore≥4的患者。结果显示,无意义的残余MR患者一年死亡率明显较低,两者之间几乎呈线性关系。在1年的随访中,MitraScore≤3组的死亡率和再住院率也明显较MitraScore≥4组的更低。亚组分析也证实了MitraScore对MR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因此,TEER术后通过术中MitraScore评估残余MR可以预测1年的死亡率和再住院率,改善患者临床预后。
原文链接:
https://www.jacc.org/doi/10.1016/j.jcin.2022.12.015
行业心动态
01 AHA声明:提出“急性房颤”新概念
3月13日,Circulation杂志发表了关于急性住院期间发生房颤的AHA科学声明,提出“急性房颤”的新概念。声明中指出,急性房颤与长期房颤复发的高风险相关,需要在急性住院期间和长期随访中给予临床关注,并给出急性房颤十项临床实践管理要点。此外,包括急性房颤基质与触发因素的概念型模型、急性房颤的管理路径和护理路径等内容,声明中均给予了详细建议。
原文链接:
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abs/10.1161/CIR.0000000000001133
02 AHA声明:肺高压患者进行非心脏手术如何管理?
3月16日,Circulation杂志发表了非心脏手术中肺高压的评估与管理相关科学声明。声明中汇总了肺高压患者接受非心脏手术时的临床管理重点及要点,包括肺高压临床分类、术前风险评估、术前优化治疗、术中各项指标管理以及术后预后管理。
原文链接:
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abs/10.1161/CIR.0000000000001136
03 全球首例!阜外医院深圳医院完成全程机器人辅助冠脉造影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冠心病中心团队成功完成了全球首例全程机器人辅助冠状动脉造影。该手术机器人是全球首款可同时开展造影及介入治疗的手术机器人。
04 磁粒子成像可识别斑块内出血
斑块内出血(IPH)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是不稳定斑块的关键影像生物标志物。近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陈韵岱教授等人在《柳叶刀》子刊eBioMedicine发表的研究结果,验证了新技术——磁粒子成像(MPI)的临床作用。MPI是一项高度敏感、无辐射、无背景断层成像技术,可识别患有IPH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帮助检测和监测患者的不稳定斑块。
原文链接: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ebiom/article/PIIS2352-3964(23)00074-9/fulltext
05 Zio XT可穿戴心脏监测技术的研究结果
近日,Zio XT可穿戴心脏监测技术的相关研究——Camelot研究公布了最新结果,与其他流动心脏监测器(ACM)相比,Zio XT在特定心律失常方面诊断率最高和临床诊断时间最快,180天重新测试的几率最低,住院风险也最低。该设备与传统的动态心电图相比,更为轻便,对正常生活的干扰也更小。
06 首个治疗心衰的干细胞疗法研究两年结果公布
CardiAMP是首个利用患者自身细胞治疗心衰的疗法,通过专有的干细胞输送系统,将干细胞输入到患者心脏。近日,CardiAMP治疗心衰的相关试验公布了最新超声心动图数据,显示接受CardiAMP治疗的心衰患者,实现持续两年心脏功能恢复,再次证实CardiAMP治疗心衰的潜在价值。